2016年2月19日 星期五

Peter Kreuzer專訪:有關南中國海爭端的多維思考

專訪:有關南中國海爭端的多維思考

政治學者克羅伊策爾(Peter Kreuzer)在接受德國之聲的採訪時表示,應該區別看待南中國海海域爭端各個層面的問題。為了大家的共同利益,有必要重新討論航海自由的問題。
Dr. Peter Kreuzer
政治學家、漢學家克羅伊策爾(Peter Kreuzer)是德國黑森州和平與衝突基金會萊布尼茨研究所(Leibniz-Institut Hessische Stiftung Friedens- und Konfliktforschung)的董事會成員。
(德國之聲中文網)南中國海海域主權爭端第一眼看上去好像是鄰海各國紛紛要求落實自己的領土主張。這場爭端的背後也關係著老牌超級大國美國和崛起中的超級大國中國之間的較量。雙方爭議的焦點之一是國際社會的法則,尤其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UNCLOS)。這個公約對各國在海洋上的權力和義務進行了規定。它從1994年開始生效,但卻完全無法消除所有的爭議。
德國之聲:考慮到中國和美國的立場,您覺得南中國海海域爭端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克羅伊策爾(Peter Kreuzer):這兩個大國所關心的不只是領土爭端,而更多的是出現在異國海域附近的軍方艦艇享有怎樣的權力。
美國對此的籠統定義為"自由航海權",也試圖藉此組建一個盡可能大的聯盟。最根本的原因是,這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對商業航海的自由非常關注。
這背後的問題是,軍艦在他國海域附近究竟享有怎樣的權力。在這個問題上,美國和中國對國際海洋法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中國的說法是,在他國"砲艦"行動的海域,附近國家應該有一定保護相關海域的權力。美國的說法則是,一國祇有在自己的領海中才有這樣的權力。
China Inseln Süd China Meer
中國在南中海海域擴建了多個人工島
德國之聲:如果中國的立場是這樣的,為什麼它如此猶疑不決,不願意將其提到國際社會的層面上加以討論呢?
克羅伊策爾:這是一個很難得問題。我覺得,這和衝突的歷史有關,也和對中美之間爭端的認識有關。在中國,人們對這場爭端的認識是兩個新老超級大國之間的較量。在國際舞台上,中國的態度卻很少得到注意。
另外一個原因是,南中國海海域爭端各種緯度的問題經常被聯繫在一起,很少被區分對待。附近鄰國的領土爭端應該和海事爭端區分開來。第一個爭端與國際習慣法有關,而第二種爭端所涉及的是海事法。這兩個方面的問題應該被區分開來,因為它還和該地區以外的國際社會有關,與航海自由有關。中國和美國都缺乏這種區分對待的認識。
德國之聲:中國立場的背景也許和它拒絕承認現有的國際準則有關,因為這些準則主要受西方,特別是美國的主導?
克羅伊策爾:毫無疑問,中國是願意承認國際準則的。它當然不會拒絕現有的國際準則。在幾乎所有的問題上,中國都在國際準則的框架內行動。但它尤其特別注重以聯合國為基礎的準則。也就是說,在利比亞、敘利亞或者之前的阿富汗曾經出現的名聲顯赫的西方"志願者同盟"(Koalition der Willigen)對於中國來說,是非常值得批評的事物。所以從中國的角度來說,參與國際社會的談判不僅有意義,而且很有必要。這其中的問題就是,與美國的爭端和超級大國間的關係對於中國來說是主導視角。各方關注的重點都是超級大國之間的衝突。在這場與美國的衝突中,國際社會的視角很少被考慮其中。
Südchinesisches Meer US Navy USS Lassen Zerstörer
在南中國海海域巡邏的美國"拉森號"(USS Lassen)驅逐艦
德國之聲:那中國對於不同海域的新規則又有怎樣的設想呢?
克羅伊策爾:在"12海里區域"的問題上,軍艦的自由通行權是個問題。中國也沒有於此否認。但是中國要求各沿海國家應該有權監控哪些他國軍艦在什麼時候航行於什麼地方。這就超出了目前海事法規定的範疇。在這個問題上,中國和其它包括巴西、巴基斯坦或印度在內的國家立場一致。但從國際層面上來看,這些國家屬於少數派。
在專屬經濟區方面,主要的老問題是相關經濟區是否應該具備防衛的功能,而這也遭到了各個海洋大國的反對。它們說:不,我們需要這種在他國沿海地區採取行動,維護國際秩序的可能性。這當然意味著各個大國想要貫徹符合自身利益的規則。而中國反對的正是這些。
如果將這些有關各種區域的問題和南中國海的領土爭端分別對待,並在國際層面上就此展開談判的話,還無法解決主權和海洋權益的爭端。因為後者所關注的比方說是越南的主權主張範圍有多大,在哪里和中國的主張範圍產生重疊。這些問題都是它無法解決的。
但可以猜測,當人們開始在一個共同的機制下展開合作,就可以為南中國海海域的具體問題找到過渡性的解決方案……為此,歐洲或者德國也可以創造機會。雖然它們從內容上不贊同中方的立場,但卻必須承認各方對國際海洋法的某些部分確實存在爭議,或有定義不明確的地方。考慮到相關爭議和衝突的爆發力,歐洲和德國都必須做好準備投入新一輪談判,或者至少就相關問題發起討論。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政治學家、漢學家克羅伊策爾(Peter Kreuzer)是德國黑森州和平與衝突基金會萊布尼茨研究所(Leibniz-Institut Hessische Stiftung Friedens- und Konfliktforschung)的董事會成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