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

德語媒體:“鄧小平的那筆交易”:共產黨和民眾之間那筆心照不宣的交易,已經慢慢發生轉變

德語媒體:“鄧小平的那筆交易”

德語媒體繼續關注中國股市的巨幅動盪,並嘗試分析這種動盪會對中國政局產生何種影響。有媒體分析指出,共產黨和民眾之間那筆心照不宣的交易,已經慢慢發生轉變。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南德意志報》本週四(7月30日)發表了題為"增長和權力"(Wachstum und Macht)的評論文章。關注 中國股市繼續走低和政權穩定的關係。

文章在開頭首先回顧歷史,寫道:"從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書中,就可以看到政治在中國是如何運作的:天安門大屠殺過去9個月後,中國的改革家鄧小平於1990年3月召集領導層開會。他在會上問道:'人民為什麼支持我們?'然後自己就很快給出的答案:'因為經濟發展了'。這位老人隨即又提出了第二個問題:'但如果經濟發展突然停滯,每年只有4%至5%,甚至2%至3%的增長率,又會帶來怎樣的後果呢?'鄧又一次自己回答了這個問題。'這不僅是一個經濟上的問題,也是政治上的。'簡單的說: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和經濟發展緊密掛鉤。所以,在中國,政府領導層和老百姓之間有一種心照不宣的契約:你們別涉足政治,我們負責振興經濟,讓大家都過上好日子。然而,這種契約已經出現了裂痕。" 作者隨後回顧了過去幾週來中國股市災難性的下跌和政府推出的 各種救市措施,分析寫道:"政府領導層需要為這麼多人開始投資股票而負責。黨曾經為股市搖旗吶喊。有說說法是,誰買股票,就能體驗'中國夢'。就在今年5月,也就是當許多分析人士警告股市泡沫即將破裂的時候,作為共產黨喉舌的《人民日報》還宣稱,真正獲利的日子才剛剛開始。這是一個代價高昂的預測。"




振興股市的初衷

作者隨後問道:"但是,據調查那些成千上百萬中國股民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沒有接受過高中教育,為什麼要讓這些人突然變成股民呢?中國政府的算盤打的很清楚。要想提高經濟發展的速度,只能調節三個旋鈕:出口、政府支出和消費。直​​到2007年,經濟發展速度相對平均。出口和消費均有所增加。政府的投資額度雖然很高,但也還可以承受。自從西方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的經濟增長陷入失衡。為了彌補出口貿易上的虧空,政府為修建高速鐵路網、新機場和高速公路投下了數十億的資金。許多城鎮地區因此瀕臨破產。包括不少國有企業也積累了大量負債。原認為振興股市能解決這些問題。"

文章寫道:"負債累累的國有企業原本應該恢復生機。一些向來被銀行貸款排除在外的小企業本來終於能從市場上籌集到資金。除此以外,股事創造的財富本應轉變為消費。新車、新手機、新房子,一切都是為了中國的經濟增長。更重要的是,維護共產黨政權的穩定。但隨著股市泡沫的破裂,適得其反。"

作者繼續問道:"百萬民眾的家底在股市蒸發,如何才能促進消費?汽車行業現在就抱怨銷售量明顯下降。如果股市的震盪繼續下去,中國的內需會受到重挫。為了保證明年的經濟增長率能維持在7%左右的水平,政府必須重新舉債,並派放新的政府招標項目。經濟失衡會加劇,政治上的壓力也是如此。因為,對國家以及黨至高權威的信任已經明顯受損。"

文章結尾稱:"領導層以強硬的手段予以應對:在外交政策方面,北京發出了民族主義的聲調。在中國內部, 律師和維權人士不斷受到新的打壓。鄧小平25年前向同志們提出的那筆交易,那筆讓全體人民默默容忍的交易,已經開始展現出另一種結局。"




權力的誘惑



《新蘇黎世報》也於當天發表文章關注中國股市動盪對中國政局產生的影響。在國際版發表文章題為"權力的誘惑"(Die Versuchungen der Macht)。指出,中國政府面對股市動蕩的倉促反應是種不好的徵兆。

文章在引語中寫道:"今年秋天,中國領導層將推出第13個五年計劃。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所奉行的方針路線以及在股市動盪時期的各種慌忙應付讓人對改革不敢抱有多大的希望。"


股市動盪涉及威脅社會穩定,中共領導層無法靜觀其變

身處北京的作者接著寫道:"股市本來應該是市場的縮影。供給和需求的相互關係決定著股票的市值。而如今許多在北京的人認為,中國的股市就是政府制訂規則的一場遊戲。確實,中國政府在過去的幾週內通過慌忙,甚至有時雜亂無章的 國家干預,廢除了市場的力量,改變了遊戲規則。目的是'挽救'股票市場,保全自己的面子。"

作者隨後寫道:"當股市大幅下滑的時候。政府告別了2013年年底在三中全會上作出的,更多的信任市場力量的承諾。如今的問題是,政府將要選擇走什麼樣的路,讓中國經濟重新恢復活力。"

文章接著預測稱:"今年秋天公佈的第13個五年計劃可能會對此有所提示。這也是國家和黨的領導人習近平任期內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現在正處在協商階段。如果誰對習近平上台以來權力層的作風有所了解的話,就不會期待中國能奉行迫在眉睫的市場經濟改革。"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