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6日 星期一

【我們是台灣】產業台灣 穿對鞋子走出去! 經典雜誌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p=24049

【我們是台灣】產業台灣 穿對鞋子走出去!

【我們是台灣】產業台灣 穿對鞋子走出去!
撰文/陳世慧(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攝影/黃世澤(經典雜誌攝影)
對服貿,我要問的是,難道只有加入區域經濟整合,才是台灣唯一的出路嗎?」
坐在台灣大學經濟研究所的研究室裡,自從《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引發爭議,該所教授林向愷,便不斷思索這個問題。
自從WTO的平台形成後,多邊、雙邊、區域經濟整合,雖成為國際貿易的主流遊戲規則,但在促成打破關稅壁壘、降低成本、求得產品擁有更高競爭力的同時,它所拉大的貧富差距,也造成許多社會問題。
自由貿易是早期經濟學理論的重心,其前提是做生意總有輸贏,而贏家會補償輸家,故整體而言終究是利大於弊。
但事實證明,當贏家賺到錢後,會拿去轉投資,也可能直接化為獲利,就是少有機會,會將盈餘分配給原本以低薪聘僱的勞工。
因其如此,除了國內部分經濟學者外,近年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R. Krugman)也表示,對特定產業有益的事,卻不一定對整體國家有利。
但面對服貿爭議,有人把「重點」放在參與者禮不禮貌?民主法治在太陽花綻放時崩毀?又或不簽服貿就是鎖國?幾乎少有人願意從更高、更廣的視野去思索,走過風光的七○年代,高科技欣欣向榮的八○年代,一直到九○年代末,台灣產業之所以面臨瓶頸,箇中原因,會不會正是因為我們始終死守著過去的成功經驗,服膺低成本高獲利的法則,以致於,忽略了其他可能的選項?
美好卻難複製的奇蹟
只要是談到台灣的產業史,大家最為津津樂道的,一定是所謂的經濟奇蹟。
五○年代,諸神獨厚台灣的年代。二次大戰結束,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各國,多數淪為共產國家,政治晦暗,民生凋敝;但同樣受戰火摧殘,台灣卻受益於緊接著爆發的韓戰,美國為了防止共產勢力進一步的擴張,急欲加強第一島鏈的圍堵陣線,基於戰略的考量,除了主動對台提供援助外,也積極地扶持台灣工業的發展。
「這些援助對台灣往後的經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除了彌補政府財政上的赤字外,也累積了當時許多規模較大、需要巨額經費的基礎建設所需的資金;包括挑選人才送到國外培訓,帶回新的財經與社會政策知識,都成功地讓台灣擺脫貧窮,從農業社會轉變成為工業社會。」在《台灣產業發展何去何從》一書中,作者中央研究院院士于宗先與中興大學經濟系教授王金利寫道。
但天助人助外,自助也不可少。六○年代的台灣人民勤奮,工資低廉,在出口導向的政策下,一個個玩具王國、帽子王國、傘王國、運動鞋王國的美稱,無不是台灣人赤手空拳,拎著一只皮箱,南征北討,踏遍世界的成果;包括當時的婦女在內,有的固守「家庭即工廠」;有的進入出口加工區當作業員;有的雖貴為老闆娘,卻校長兼撞鐘,會計、總務、業務、打雜,凡事自己來。
一九七六年,由家庭企業轉型而來的中小企業,憑藉著破表戰力,一舉將台灣的經濟成長率推升至13.5%;工業成長率24.4%;通貨膨脹降回10%以內,所謂的經濟奇蹟,從此聞名全世界。
當時,因應民生工業需求而推動的「十大建設」,所花費用不是來自外債、公債、美援,卻是健全的財政下所產出的歲計剩餘。
但差不多也在同一時間,隨著台灣GDP逐年增加,工資越來越貴,具有遊牧性格的中小企業,秉持「低成本,高獲利」的信念,即使政府高舉「戒急用忍」之說,業主們還是利用各種管道前往甫開放的中國,或是越南、印尼、柬埔寨等開發中國家。此舉雖讓中小企業的壽命得以延長,但除了國內工作機會大減外,當上述國家因外資投入,經濟走強,工資不再便宜時,過去為求生存而出走的原因,也輪迴般再次發生。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太陽能面板↑ 台灣的太陽能面板多數外銷,迄今未能直接成為我們自己的替代能源。
創新中尋找生機↑ 中小企業從創新中尋找生機。名朝木業留守台灣,花錢提升機械手臂操作技術,製作精緻門板。
觀光服務業↑ 觀光服務業是台灣產業出路之一。譬如九份充滿特色的建築與街道氛圍,成為吸引遊客的亮點。
返鄉歸農↑ 許仁碩在三十歲時偕妻小返鄉歸農。有別於多數人湧向都市求發展,他在雲林家鄉以溫室種植小蕃茄,透過網路行銷,培養出認同他的消費者。
高雄港↑ 屬於自由經濟示範區之一的高雄港,依偎在柴山下。國際貿易是台灣的經濟命脈,面對FTA、ECFA等自由貿易協議,台灣正處於產業發展與社會安全的交叉路口。
結合在地文化↑ 彰化溪州的農用書店,由作家吳音寧租下當地極具歷史的成功旅店加以改造。類似這樣結合在地文化發展出來的文創產業,保留了文化的根,也長出吸引國際遊客的繁花。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