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8日 星期四

中國共產党把“微博”平台大概視為“投票”行為 (加藤嘉一)

加藤嘉一:中國共產党不是“一党獨裁”

作者:加藤嘉一|來源:文摘|日期:2014-02-19 20:52:02

中國崛起看作是“問題”和“威脅”的日本人,一提到中國,脫口而出的就是“中國是共產党的一党獨裁”。
確實,中國自建國以來,一直保持著中國共產党的一党執政。從建國至今,新中國的政党政治也經過了几次重大的變化,如今,我們仍然需要不帶偏見地关注下去。既然中國的发展直接影響世界的繁榮,那么,我們也有責任关注,并且參與中國的改革。
只是,当今所謂的“一党獨裁”,是否像一部分日本人想象的那樣,帶有“極權主義”的色彩?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当然,這要拋開毛澤東時代不說,因為他是一個具有超凡領袖魅力的人物,現在的中國共產党,以及今后的中國共產党要想走向極端的威權主義,我想,其可能性近乎為零。
首先,要知道中國共產党有8000万以上的党員,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這一數字大大超越了英國或法國的人口總數。那么僅以常理思考,如此人數眾多的团體有可能团結在一個方針下,一齊“向左轉向右轉”嗎?
答案当然是“No”。
据我所知,中國共產党的內部實際上存在著各种各樣的意見和立場。不像外國人想象的那樣鐵板一塊的,觀點也好,價值觀也好,利益也好,都是五花八門,錯綜复雜的。
比如,假設某個領導推出了違背全党方針的一項極具自由主義的政策。與此持相左意見的領導只要拉到了大部分“党內輿論”的認同,那么那個人就再也難以繼續持有原來的立場。不但他提出的政策會被推翻,最慘的是會被拉下現在的“寶座”。這也意味著他的政治生涯將就此宣告結束。
在這里,最為关鍵的要點是什么?
如今,除了党內輿論,作為党內輿論后盾的“國內輿論”或許更加重要。
在今天的中國,如果說要決定一項政策就絕不能忽視國內輿論,是一點不為過的。中國的老百姓不但具有了如此程度的发言權,而且伴隨著網絡的普及,網民數量超過了5億,“輿論”對誰而言,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比如,在每年春天舉行的“兩會”上,人大代表們會對經濟社會政策提出各种方案。網民們則時刻关注著他們的一舉一動,討論和批評遍布整個網絡,隨處可見他們對提案的想法。這些聲音是絕對無法置之不理的。因為對于決策者們而言,跟國內輿論站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掌握党內的輿論。
在這里我沒有任何意圖去高估大眾輿論對決策過程的影響與作用,只是想適当否定不少外國人持有的“中國的政策都是靠中共一党獨裁決定、推行、評估的”這一過于簡單化了的成見。在当今中國的決策過程中,確實有著大量有政治抱負的人民的參與的。我甚至認為,就政策與輿論的关系而言,中國與世界上多數所謂“民主社會”之間沒有實際性的差别。
而且中國的政治文化是徹徹底底的“成果主義”。
只要甲政策失敗了,馬上就會被替換成乙政策。既然中國的政治合法性是立足于“政績”,體制對于每一個官員的政績需求是嚴格的,這也是中國官員為什么看起來如此謹慎保守的原因之一。在我看來,他們對結果負責的觀念,是遠遠比日本的政治家或官僚深重的。
從 國家建設的角度看,中國共產党確實是擁有一种體制優勢的,不像日本社會始終無法敲定政策的來龍去脈,能夠迅速落實政策,当然,中國的體制也帶有后遺症和犧 牲品的。我們不要忘記一個基本前提與事實:世上沒有完美無缺的體制。任何民族看待與自己不同體制時,需要抱著謙卑與學習的態度,而不要盲目地主張自己是對 的,對方是錯的。
如果是一個由民主選舉選出來的政治家,那么他就可能給自己的失敗找借口,稱這一結果是“選舉人的聲音”或“國民意志”造成的。并 且,他還可以借助穩定的集团票源多次連選。然而這些在中國是辦不到的。正因為沒有西方式民主政治程序,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一切都要“自己全權負責”。民 眾不從過程,而從政績來判斷執政者是否適合管理國家。中國的領導人是不可能像日本的某些領導人那樣輕易下台的,因為,閃電式的下台必然影響全党的穩定性。
所 以就結果而言,由于共產党党內存在著以“國內輿論”為后盾的權力斗爭,并且成果主義的觀念根深蒂固,目前的中國共產党還不至于像失控的列車一樣飛出軌道。 不僅如此,不但政策配合國內輿論進行更改的例子越來越多,甚至開始出現切實影響中國共產党人事變動的情況。輿論的力量強大到了如此地步,等于不經過選舉的 程序,就发生了“疑似權力交替”。外國人需要关注這些中國政治的細節。
当然,中國確實不存在像西方國家那樣的選舉,不知將來如何,這個問題 無人能知道。雖然“中國選舉”已經慢慢把某些地方和鄉村当作“試點”,背后存在著“在中國搞選舉是否可行”的尝試意識,但遠還沒達到在全國開展的規模。這 恐怕需要漫長而謹慎的過程。不少國內有識之士依然認為,“依靠選舉,無法對共產党的政權本身起到積極作用,還有可能造成社會的不穩定”。
我 在北京也覺得,此刻搞選舉,似乎還時機尚早。然而,以網絡為主要平台的國內輿論確實在崛起,影響實際的決策過程。我認為,中國是存在有中國特色的“選民” 的。至少就我的中國觀察而言,已經把“微博”平台大概視為“投票”行為,否則無法了解中國民意在何方,何況中國政治的发展進程。
其間的玄妙之處,恐怕只有實際生活在中國的人才能體會得到,希望更多外國人能夠到中國親身經历和目睹,我一直強調:真相永遠在現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