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自經區辯論 (3):轟教育部搭自經區順風車只為空白授權!;一臺兩治:對高等教育的衝擊 (戴伯芬)

【沃草獨家】在野重砲轟教育部搭自經區順風車只為空白授權!
昨(14)日立法院教育委員會,教育部長蔣偉寧力推在自由經濟示範區進行教育創新,主張不額外投入資源,以法規鬆綁吸引國外名校來台合作辦學。但立法委員 蕭美琴質疑,新加坡捧著數億美元招攬國際名校,台灣憑什麼以為法規鬆綁就有誘因?立法委員何欣純認為,教育部至今都沒有提出辦法細則,立法院完全無從審 查;立法委員鄭麗君則抨擊,教育部迷信商業性院校排名,又用自經區條例架空既有教育法令,「教育部把法律矮化成辦法之下的條文,搭自經區的順風車,意圖就 是空白授權!」
--
小編OS:孩子與爺們娘娘的教育都不能等啊!
本內容由沃草提供昨(14)日立法院教育委員會,教育部長蔣偉寧力推在自由經濟示範區進行教育創新,主張不額外投入資源,以法規鬆綁吸引國外名校來台
appledaily.com.tw

一臺兩治:自由貿易示範區對高等教育的衝擊

戴伯芬 /輔仁大學社會系

當國人的目光盯緊立法院服貿協議之際,立法院也正如火如荼地展開「自由經濟貿易示範區特別條例」公聽會,擬速戰速決通過此法案,進一步對中國開放臺 灣市場。什麼是「自由經濟示範區」(簡稱自經區,free economic pilot zones)?簡單來說,就是經濟自由化的先行示範區域,在自由化、國際化的理念下,大幅鬆綁貨物進出、聘僱外籍專業人士與外商投資等各項限制,打造有利 資本流動的投資環境。
「自由經濟示範區」是馬政府兩岸政策的試點,可視為「兩岸自由貿易示範區」,未來自經區將針對農業、醫療、教育以及專業服務業投資開放陸資及進用大陸人才。
ftpz
【自由貿易區的五港一空,會不會轉眼成空?】
資料來源:i1.ytimg.com/vi/cCEH5vZ7uFo/maxresdefault.jpg
本文將針對自經區中特別設立的高等教育產業項目,討論其可能對臺灣現行商品化的教育制度的衝擊。誰會來自經區設校經營?自經區開放設校之後對於臺灣高等教育與專業技術人才市場有何影響?

誰會來自經區設校?

自經區打算開放高等教育產業,規劃國內大學與外國大學合作,設立實驗性質分校、學院、學位專班或專業學程。這個異想天開的大學鬆綁政策,是否能夠成 功吸引外國大學,不無疑問。台灣高等教育市場早已供過於求,在市場飽和、無利可圖的情況下,絕難吸引外國名校進駐。如果真有外國學校來設分校,效果將是加 速臺灣大學院校崩解,製造更多無子可教的空洞校園。
從亞洲高教市場的版塊推移,可以看到臺灣高等教育市場前景的暗淡。原來在新加坡設校的芝加哥大學已經轉進香港,以英文為官方言語、比台灣開放的新加 坡,都不得不面對中國高教市場崛起的威脅,許多國際一流名校更越過香港,直接在大陸北京、上海設立分校,回應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市場的需求,那麼自經區設 高等教育產業的意義在哪裡?
2003年南韓在仁川設立第一個自由經濟貿易區,並在2007年建設松島國際大學園區,擬招收世界頂尖大學十所入駐。南韓高等教育的市場化政策,放 任私校掏空校產,將成本轉嫁學生,讓南韓高等教育學費急漲,私立大學學費平均一年8,520美元(約台幣24.5萬),國立大學一年4,720美元(約台 幣13.6萬),成為OECD國家中僅次於美國第二高的地區。除了教師勞動權不保,學費依成績好壞進行差別收費,在2011年引爆頂尖大學四名學生和一名 教授連環自殺,這引發了學生反高學費運動,政府後來不得不宣示凍漲學費。2012年三月正當松島國際大學園區開幕之際,已經有不少名校在少子化、學費凍漲 以及政府介入私校管制措施的三重衝擊下,紛紛打退堂鼓離去。
kr-maysu
【韓國的松島自由貿易區,看起來就是用來做土地炒作用】
資料來源:images.epochhk.com/20130607/c1-8.jpg

無法無天的自經區分校管理

教育部原來以「專科以上總量發展規模與資源條件標準」,對於臺灣的大專院校進行生師比、師資、招生名額、校地面積進行控管,但在自經區有關合作學校 設定基準,學校共管機制、設立條件、變更或停辦要件、監督、招生、學生修業、教職員進用、採購、內部稽核及其他事項,則由教育部另訂辦法約束之。在目前教 育部對於臺灣私校商品化幾乎沒有任何約束力,更遑論將來歸屬化外的自經區。
此外,與大學合作設立之外國大學分校或學院,其教師解聘、停聘或不續聘;校長任用資格及遴選程序,校務會議組成及運作等事宜,得由分校或學院另定。 臺灣為了維持教育品質,教師法明文保障教師的勞動權,但是在大學法修訂實施教師評鑑制度之後,教師終身僱用制已經逐步瓦解。教育部帶動啟用的專案教師制 度,更惡化了高等教育的僱傭條件。
未來如果在自經區合辦分校,鬆綁了所有對於高等教育的生師比、師資、設校門檻、招生限制,自經區的大學將直接衝擊台灣高等教育勞動者的制度性保障, 瓦解台灣不成熟的校園民主,基至連大學好不容易爭取到的學術自由也會蕩然無存。自經區分校甚至可進一步透過市場的惡性競爭,以低學費搶奪生源,比照對岸的 薪資水平降低教師的勞動水準,降低學生受教品質(提高生師比、大班授課等方式來增加學費的競爭力),在低價競爭下,大學可能淪為名符其實販售學歷的學店。

假辦學、真土地開發

過去幾年來,臺灣大學擴張過程中有一個令人難以理解的現象,學生人數明明正在減少,而公、私立大學的校地與校舍面積卻不斷擴增加大。從2004年之 後,各校因應少子化的方式,卻是反向操作擴大校地校舍,全臺大專院校校地面積總和,增加了大約相當於新北市永和大小;而校舍面積也增加了相當於937個國 際足球場面積大小。以103學年度被教育部勒令停招的屏東永達技術學院為例,一個原來學生規模1萬人左右的學校,在面臨少子化之際,校地面積竟擴張了一倍 有餘。

圖一   台灣校地校舍面積變化圖
uni-area

校地、校舍面積與人口發展趨勢不成比例的增加,顯示各校辦學目的不僅在於招生,更著眼於校地變更與開發等多重利益,而自經區經管的公有不動產,得出 租或設定地上權,不受國有財產法及地方公產管理法令相關限制;分校或學院進口用於教育研究或實驗之必需品,免徵關稅及營業稅,其所有供學校使用之不動產, 經所在地直轄市、縣(市)政府同意者,免徵房屋稅及地價稅。
在立法通過之後,第二階段自經區採取申請制,透過設立分校的方式,外國學校可以透過合辦教育方式,進行產學合作的創新事業,從蓋工廠到建醫院,從興 辦實習旅館、餐廳到提供福利照護、健康中心,所有與企業合作的事業,都可以假教育創新之名,在自經區的學校展開,並取得各項賦稅優惠,自經區的營利所得不 僅無法回饋臺灣社會,並與自經區外的大學形成不公平的市場競爭。

即將無孔不入的中國移民

自經區影響最大者,莫過於開放大量以正式或非正式就學的移民、配偶以及親屬進入臺灣。依修訂的大陸地區人民進入臺灣地區許可辦法第三條之一規定,博 士班得招收取得學士學位者;博士生之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為外國人者,符合一定條件,得向移民署申請居留。而依大陸地區人民來臺就讀專科以上學校辦法,許可來 臺就讀二年制副學士班、學士班、碩士班或博士班學生之配偶或二親等內直系血親,得申請進入臺灣地區探親。幾乎不設限額的移民與探親,讓大陸人民可以假就學 而逕行移民之實,大量正式與非正式學生身份就學以及探親的移民將造成臺灣進一步內地化。
而最令人匪疑所思的則是所謂的「病人移民」,一位大陸病人隨行可以攜帶四位移民進入臺灣就醫。依修訂的大陸地區 人民進入臺灣地區許可辦法第七條之一規定,大陸地區人民患有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公告得於臺灣地區接受醫療服務之疾病者,得申請進入臺灣地區就醫,並應於經 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公告之醫療機構為之。前項大陸地區人民,得申請其配偶或三親等內親屬二人同行;必要時,並得申請大陸地區醫護人員二人隨同照料。
HKCN-migrants
【未來台灣會不會拿著類似的牌子?】
資料來源:image.wenweipo.com/2012/04/30/hk0430b5.jpg
所有國家開放移民皆以專業技術人才或投資移民為主,臺灣的自經區竟然始無前例地創出病人移民,容許中國病人一人攜四人在臺投醫,不僅使臺灣有限的醫療資源雪上加霜,更大開假看病真移民的後門。
為了吸引外國人來韓投資,南韓修改了原來的移民政策,提供企業投資簽證(D-8),主要核發的對象為外國投資企業的經營管理或生產技術專業人才,最 長可以給予他們五年的滯留時間,也提供他們的配偶與未滿20歲子女的同伴簽證(F-3) 。而對於A、投資額在20萬美金以上且僱用5人以上的韓國公民之外商投資者;B、50萬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資者,在韓國境內滯留3年以上且僱用3人以上的韓 國公民之外商投資者;C、30萬元以上在韓國境內滯留5年以上且僱用3人以上的韓國公民之外商投資者,達到韓國教育研究院實施的韓裔能力測試3級以上,滿 足最新3年間每年超過既定收入者,則給予永久居住資格(F-5)。
但是,相對於韓國,台灣政府不但沒有設定移民資格與人數,而且沒有附帶引入本國人就業機會以及遵守臺灣勞動規範的要求,絕對會衝擊臺灣已經雪上加霜的技術人才就業市場。

邁向一臺兩治的自經區

台灣的自經區從2012年4月開始規劃,2013年3月底即將通過教育行政法規的修訂,此修訂完全缺乏先導性個案計畫研究,也無循序漸進的政策評 估。南韓的示範區計畫乃循序漸進,由國家投入資源帶動;台灣的示範區計畫,跟服貿一樣,脫光開放,沒有計畫與資源投入。不同區位基地有不同的產業、資源與 文化特色,未經詳細規劃,缺乏實質評估,全台高等教育產業將陷入自經區的惡性競爭,惡化臺灣當前供過於求的高教市場;無賦稅利益,又缺乏對於廠商財稅、環 境、勞動條件的規範,不限地點而全面執行的自經區,將淪為收買地方政府的圈地運動,全面衝擊臺灣的金融、產業、勞工、教育以及土地使用體系,成為臺灣政府 與人民無力控管的租借地。
Maguan
【服貿是馬關條約的話,自由貿易區就是中國租界區】
資料來源:api.ning.com/files/frO*JRdQdw7hR16Llwu7eoD14J2EvI3hgi9pcj-zV5Oxl6KzBctfSuQXvxyIG2FbnmyuksbF4gRb1NjEpNosDxjZ3I3oqCpm/E11.jpg
如果服貿協議是全球化潮流下臺灣不得不與中國簽署的「馬關條約」,打開中國入臺的投資大軍;自由經濟示範區將是台灣政府讓渡的中國租借區,主權非台灣政府與人民所有,讓大陸資本與勞工得以長驅直入。
一旦「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通過,台灣會成為實質的一台兩制,也形成自經區與非自經區內外差別化的子民,屆時你(妳)以及下一代子孫會想要住在那一區?
(有關底下留言,跟教育部的聲明,請參考伯芬老師的回應文)。




回應:教育部有關自經區的釋義

戴伯芬 /輔仁大學社會系

    隨著學運有關服貿議題的發燙,巷仔口熱鬧了起來。這次有關自經區議題的討論,比較特別的是圍觀鄉民從平常百姓加入了官員,討論的版面也從部落格延燒到教育部的官方網站訊息公告中的即時新聞
平常高高在上的教育部官員以難得的效率,三天之內連續透過官網、電話多管齊下,來回應作者的看法,令作者受寵若驚,也該向巷仔口的鄉親交待一下,作者對於教育部「示範區推動教育創新不會影響國內大學生源、不會只有空白授權、不會造成市場不公平競爭、不會有大陸移民」的回應
MOE-protest
【自由貿易區讓教育更加商品化】
資料來源:farm3.staticflickr.com/2888/11848364814_6a54c3836a_c.jpg

推動自經區的教育「創新」,不會影響國內大學生源嗎?

教育部認為自經區的教育「創新」,是在國內大學與外國大學合作的架構下,設立實驗性質的分校(分部)、獨立學院、學位專班或專業學(課)程,「除了鼓勵招收境外學生,把生源做大之外,招收國內學生的名額,也必須從國內合作大學既有的招生名額來挪用,不會影響國內其他大學的招生來源。」
首先,這個說法與高教司司長黃雯玲日前公開發言前後矛盾,黃司長說:『我們會突破相關法令的限制,就是說讓博士班它可以直接招收學士班學生;第二個是碩士的在職專班的話,它可以招收境外學生,招收的對象,就誠如我剛剛說是以招收境外生為原則,但是占有國際優勢或國內發展極需要的學術領域的話,它可以招收國內學生。』(原音) 我們不知道教育部如何認定「占有國際優勢或國內發展極需要的學術領域」?也就難以評估自經區學校是否會藉由發展「占有國際優勢或國內發展極需要的學術領域」而招收國內學生?但可以確定的是自經區雖以招收境外生為原則,但是可以招收國內學生
其次,這個說法本身也有前後矛盾之處,如果自經區的學校不設立「占有國際優勢或國內發展極需要的學術領域」,如何加入臺灣已經飽和的高教市場競爭?如無創新教育或實驗性可言,臺灣又何必特別設立自經區的教育創新產業?
第三,教育部完全忽略了少子化衝擊下,國內大學在生源有限的狀況下正面臨市場緊縮的存亡競爭,即使招生名額不變,自經區內與非自經區的學校之間有關 生源競爭也將更形激烈。按照教育部說法,假如目前國內有5間大學(ABCDE),每一間學校招收20名學生。其中的A大學將20個名額放到自經區。隨著少 子化,隔年只有80名學生入學。一旦自經區學校以低學費(這是自經區容許的「彈性學費」政策)搶收學生之時(所以A校仍有20個學生),臺灣自經區外的公 私立學校必然受到衝擊(此時BCDE四校只能每校平均分配到15個學生)。這樣子不會影響到國內其他大學的招生來源嗎?
low-fertility
【面對少子化的結構問題,教育部仍用新自由主義的方式思考】
資料來源:blog-imgs-44-origin.fc2.com/c/a/r/carefit/img065s.jpg
教育部一味強調境外招生把餅做大的好處,卻忽略文中分析的亞洲高教市場往中國發展趨勢,也無視臺灣內部迫在眉睫的高教招生危機,顯示教育部缺乏對於高教市場的評估。

推動自經區的教育「創新」是不是一張空白授權書?

教育部雖說明針對雙方合作學校認定基準、學校共管機制、涉立條件、變更或停辦要件、監督、招生、學生修業、教職員進用、採購、內部稽核及其他應遵行事項,另訂授權子法及適當配套措施。但是目前僅看到教育部鬆綁的政策方向,卻沒有看到任何授權立法以及配套原則。南韓的松島國際大學園區開發經驗告訴我們,一旦教育部介入辦學,國際名校馬上就會撤退。以 臺灣高等教育現行管制的經驗,從學校合併、系所設立、學費與招生員額管制、教師評鑑要求,從教學品質到品保機制,從環境管理到交通安全,高達42種大學評 鑑與訪視,在教育界以及高教工會的批判下,仍不願意放棄各式評鑑控管機制,究竟有那一所國際名校會接受教育部無釐頭的管制來臺設校?如果教育部不改變以評 鑑遠端操控大學的心態與作法,一邊是在教育部層層的行政控管下辦學,另外一邊則是依市場機制來辦學,當然會形成自經區內、外學校間的不公平競爭。

推動自經區的教育「創新」真的不會造成市場不公平競爭嗎?

教育部釐清了推動自經區的教育「創新」,他所規劃的免稅範圍僅適用於學校提供教育勞務所得的收入(如學雜費、學分費、學生宿舍住宿費等),並不是校 內任何的經濟活動都可以免稅。但是臺灣私校缺乏有效的行政監控,教育部面對部份私校淘空校產、胡做非為的舉動呈現無法可管的困境,許多私校濫用「用於教 育、研究或實驗之必需品免徵關稅及營業稅」,以教育研究為名實則進口各項生產設備;教育部也知道早有部分大學辦理旅館、醫院等附屬機構,被詬病為掛羊頭賣 狗肉、挪用辦學資源興業,針對「學校所有並供學校使用之不動產經所在地直轄市、縣(市)政府同意者,免徵房屋稅及地價稅」一項,如何監督私校不濫用稅賦機 制來興業?如何釐清產學合作的界線?(參考長庚醫院、長庚大學跟長庚集團的關係,就可以知道以營利為主的私校如何利用這些免稅規定來鑽漏洞)。

推動自經區的教育「創新」不會有大陸移民問題嗎?

教育部說,自經區的大學,必須以「外國」大學為國際合作對象、「外國」博士生的配偶或未成年子女得申請隨同入境居留,而外國包含「港澳地區」,但未 包含大陸地區。教育部似乎不清楚港、澳早已在97年、99年回歸大陸的事實,香港、澳門的高等教育早被大陸學生攻陷,許多陸資也透過港資包裝的方式進入臺 灣,沒有任何具體的移民控管機制,如何確保臺灣不會是下一個被中國移民衝擊的香港?
另外,教育部解釋目前來臺就學陸生的配偶或二親等內直系血親(不含兄弟姊妹),每學期可申請來臺探親1次,期間為15天,卻難保來臺探親的人道考量 成為夾帶短期停留、甚至長期滯留人口的風險。如果配合來臺就醫條款,更衝擊臺灣搖搖欲墜的醫療與健保制度。大陸和台灣一樣,即將步入高齡化社會,台灣未來 正面對高齡化社會的挑戰,高齡化照護問題隨少子化以及外來移民勞動力短缺而雪上加霜,未來臺灣有無餘力照顧大陸病人,醫院空間如何容受一個病人、四位照護 者?是否可能形成假就醫、真留滯人口的管理漏動?不限額開放大陸人民來臺就醫不僅消耗臺灣有限的醫療資源,更可能大開假看病真移民的後門。
教育部一再宣稱,其首要目標在於「標竿學習」,但是卻看不到開放對於當前高等教育亂象可能製造的問題,避重就輕地回應文中所提出的根本疑問:在 自由市場機制下,有那些國際名校會在無利可圖的條件下來臺辦學?在國家高度控管機制下,有那些國際名校願意接受評鑑與生員控管下來臺辦學?在缺乏有效監控 的私校法下,如何釐清產、學的邊界,杜絕假辦學真興業、假投資真土地炒作的弊端?在缺乏就學移民、探親控管下,如何確保流動人口不會滯留?在開放就醫以及 夾帶照護人口之下,如何確保臺灣醫療資源不受衝擊?

 ◎不要黑箱作業的自經區教育崩壞

自經區在立法院召開少數參與的公聽會默默進行,教育部除了以一貫的 Z > B做為修辭之外,慣常用決策圈當掩護偷渡,如果要說服大眾接受自經區不會造成一臺兩治,必須詳細進行自經區開放的風險評估與控管,而不是以一年時間修法就 要強行闖關,也需要建立實質的民主審議程序,擴大參與管道,讓公民團體、教師工會、家長、老師、學生以及更多鄉民,可以瞭解參與決策過程,才能避免自經區 淪為下一個黑箱作業的服貿協定。

沒有留言: